发绳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发绳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农业部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窄叶大黄

发布时间:2020-10-18 17:17:04 阅读: 来源:发绳厂家

编制说明  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监测了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2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为做好2009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00多个县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设置样地3300个,获得样方数据7700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900组,入户调查数据5200条。根据地面监测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概述  草原是覆盖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和生物资源,既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农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强化草原保护建设,草原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国草原生态逐步恢复。国家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有效遏制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封育4503.5万公顷,工程区产草量比非工程区提高75.1%;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草原343.2万公顷,严重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以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围栏封育种草10.7万公顷,岩石裸露率降低7个百分点。在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截至2008年,全国草原围栏6200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面积9867万公顷,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867万公顷。2009年春季全国发生沙尘暴7次,比2000年减少9次;三江源地区草原水土流失面积比项目实施前减少12万公顷。  ———草原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已建设草原防火指挥中心21个、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46座、草原防火站70个,每年开设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3000公里。2009年全国发生草原火灾192起,草原受害面积24795.4公顷,处于历史低位水平。草原鼠虫灾害防治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全国防治草原鼠害699万公顷,防治草原虫害517万公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运用生物生态方法防治的面积达607万公顷,生物防治比例明显提高。草原雪灾、旱灾应急减灾机制正在形成。运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开展草原监测工作,搞好灾害预警预测,为及时防灾赢得了主动。  ———草原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的草原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和完善,退牧还草政策逐渐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开始试点,牧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草原的积极性。草原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新草原法施行后,《草原防火条例》、《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和《草种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相继修订和出台,主要牧区省份都制定出台了草原法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为依法治草、依法兴草奠定了法制基础。  ———草原监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县级以上草原监理机构799个,草原执法人员近8000人。主要草原省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地、县三级草原监理体系,内蒙古、新疆、青海设立草原监理机构的县(旗)已占全省(区)的90%以上。草原执法方式不断创新,积极推行草原执法督查制、大案要案曝光制及信访案件督办制,将草原执法关口前移,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与纪检、监察、公安及国土、林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形成草原执法的高压态势。2009年全国共依法查处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等草原违法案件270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2009年监测显示,由于干暖异常,气温偏高,旱情严重,全国草原植被总体生长状况略差于上年,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3840.86万吨,比上年下降0.92%;折合干草约29363.77万吨,比上年下降0.89%;载畜能力约23098.81万羊单位,比上年下降0.34%。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1.2%,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整体看,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仍在3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接近1333万公顷,鼠虫害年均危害面积6153万公顷,草原旱灾、火灾、雪灾等灾害严重,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强。草原监管体系比较薄弱,与草原保护建设的客观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草原地区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草原资源状况  我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按草原地带性分布特点,我国草原形成了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和南方草地区等四大主要区域。  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有草原面积15994.86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244.5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0%。  青藏高寒草原区涉及西藏、青海全境及四川、甘肃和云南部分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核心区,享有“中华水塔”之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有草原面积13908.4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2060.93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6.4%。  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和陕西等10省(市)。该区有草原面积2960.8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546.12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7%。  南方草地区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5省(市、区)。该区有草原面积6419.1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5247.92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9%。  我国天然草原共有18个草地类,面积从大到小分别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热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高寒荒漠草原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暖性草丛类、沼泽类和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前5位的草原类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55.2%,第6-10位的草原类占20.8%,其余8类及零星草地占24%。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2009年草原植被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正常偏高,降水量正常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全国草原植被总体生长状况略差于上年。  气候状况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大部草原区干暖异常,积雪覆盖时间短、范围小。其中,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华北和黄淮大部等地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中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积雪持续时间不足3旬。由于缺少积雪覆盖,加之气温偏高1-4℃,地表蒸发量大,水分散失多,冬旱发展。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冬季降水偏多3成以上,积雪持续时间超过9旬,局部地区发生雪灾。  3月至5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4℃,特别是北方大部分草原区气温偏高2-3℃,春季土壤解冻早于常年和上年。但全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海大部、西南地区大部以及华北、黄淮降水量正常偏多;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北部和西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西藏西部和东南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其中4月至5月7日之间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出现了旱情。  6月至9月,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正常偏高,热量条件较好。内蒙古中部及西部、河北北部、青藏高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2℃。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正常偏少。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上半月,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新疆东部和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日最高气温≥30℃以上的日数达10-36天。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导致草原旱情不断发展,盛夏时节的草原植被生长受到较大影响。而青海大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新疆西部6-9月降水量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利于草原植被生长。  返青状况2009年3-5月,我国草原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区域逐步进入返青期。至3月下旬全国36.4%的草原已返青,至4月下旬全国67.6%的草原已返青,至5月中旬全国90.2%的草原已返青。4-5月是北方草原的集中返青时段,5月以后西藏草原才开始大面积返青。  内蒙古草原从西到东陆续返青,返青期较上年普遍提前10天左右,西部草原主要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返青,中部草原主要在4月中下旬返青,东部草原主要在5月上中旬返青;至5月中旬全区草群平均高度6-18厘米,盖度10-30%,亩产鲜草5-40公斤。四川草原从南到北逐步返青,有88%的草原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返青,南部草原主要在3月上旬返青,北部草原主要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返青。甘肃84%的草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返青,东部草原主要在3月中下旬返青,西部草原主要在4月上中旬返青。青海78%的草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返青,返青期较往年提前了1-19天,其东部草原主要在3月中旬返青,中西部草原主要在4月上旬以后返青。新疆由于地形复杂,草原类型多样,草原返青期持续时间较长,至5月中旬全部返青。西藏东部草原于5月上旬才开始大面积返青,至6月下旬全部返青。  植被长势———6月长势较好6月份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总体较好,但区域性长势不均,部分地区受干旱或阴雨影响,长势偏差。其中,41.2%的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36.6%的草原植被长势与上年持平,22.2%的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海大部、云南等地光温水匹配较好,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黑龙江、吉林、四川、重庆、贵州,以及新疆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陕西北部、西藏中南部和西部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从主要牧区来看,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较差;新疆北疆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南疆较差;青海东部和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北部较差;西藏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南部和西部较差;四川西北部和西南部分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其余较差;甘肃中西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东部和南部较差。  ———7月长势一般7月份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总体一般,部分地区受干旱影响,长势较差。  其中,31.5%的草原植长势被好于上年,39%的草原植被长势与上年持平,29.5%的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青海、河南、湖北以及西藏东北部、新疆北部、甘肃沿祁连山一带、陕西大部、云南中部和南部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新疆南部、西藏西部和南部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从主要牧区看,内蒙古和西藏草原植被长势总体较差,新疆和青海草原植被长势总体较好,四川和甘肃草原植被长势总体与上年持平。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部、呼和浩特市等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其他大部分区域较差;新疆天山一带和北疆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南疆较差;青海大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藏东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和南部较差;四川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南部较差;甘肃中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甘南及东部局部较差。  ———8月长势较差8月份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旱情发展,草原植被长势总体较差。其中,23%的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39%的草原植被长势与上年持平,38%的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内蒙古东北部偏东地区、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辽宁东部、陕西大部、宁夏中部、甘肃中部、西藏中北部、四川西部、云南中部8月降水偏多,土壤墒情良好,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湖北东部、湖南大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等地少雨干旱,草原植被长势偏差。  从主要牧区来看,内蒙古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外,其余大部分区域较差,特别是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中部区域草原夏季长期干旱,长势较差;新疆北疆和西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东部和南部较差;青海西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差,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好;西藏中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东部、南部和西部较差;四川除凉山州等局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差外,其他大部分较好;甘肃西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差,中部及东部较好。  ———9月长势好转9月份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总体好转。其中,31%的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39.5%的草原植被长势与上年持平,29.5%的草原植被长势不及上年。  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新疆北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等地草原植被长势好于上年同期;东北西南部及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大部、四川中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草原植被长势差于上年同期。  从主要牧区来看,内蒙古除东北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差;新疆北疆草原植被长势较好,南疆较差;西藏东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及南部较差;青海东部局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差,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好;四川西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东北部较差;甘肃中部草原植被长势较好,西部及东部较差。  草原生产力  2009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3840.86万吨,较上年下降0.92%;折合干草约29363.77万吨,较上年下降0.89%;载畜能力约23098.81万羊单位,较上年下降0.34%。  分省情况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四川、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甘肃、黑龙江、湖北和贵州,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64931.46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69.2%,折合干草20383.09万吨,载畜能力约16101.01万羊单位。内蒙古、四川、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六大牧区鲜草总产量51474.90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54.9%,较上年下降0.86%,折合干草16297.67万吨,载畜能力约12937.53万羊单位。  与上年相比,新疆、青海、重庆、贵州等省(区)明显增产,增产幅度超过10%;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广西等省(区)减产幅度较大,降幅在10%以上。  分区域情况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鲜草总产量35511.56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37.8%,折合干草11202.90万吨,载畜能力约8410.44万羊单位;青藏高寒草原区鲜草总产量29355.29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31.3%,折合干草9315.21万吨,载畜能力约7957.57万羊单位;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鲜草总产量10646.65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11.3%,折合干草3147.10万吨,载畜能力约2501.47万羊单位;南方草地区鲜草总产量18327.36万吨,占全国鲜草产量的19.5%,折合干草5698.56万吨,载畜能力约4229.33万羊单位。  分类型情况18大类草原中鲜草产量居前十位的分别为高寒草甸类、低地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热性草丛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鲜草产量的80%以上;18大类中单产居前十位的分别是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沼泽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  与上年相比,全国18大类草单产下降幅度超过10%的草原类型依次是温性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草甸草原类,单产增幅超过10%的依次为温性荒漠类、山地草甸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高寒草甸类。  草原分级2009年,我国一级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4%,二级和三级草原分别占3%和7%;四级和五级草原占14%;六、七、八级草原占72%,其中八级草原面积最大,占全国草原面积的40%。  一、二级草原主要以热性及暖性草丛和灌草丛为主,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三级草原主要以沼泽和低湿地草甸为主,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四、五级草原主要以温性草甸草原及高寒草甸类为主,多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六、七、八级草原主要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荒漠等为主,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近年来,国家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新疆等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30个县(旗、团场)陆续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草原重大生态工程。2009年,对全国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9个项目县(旗、团场)进行了地面监测调查,并对9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4个项目县(旗、团场)进行了基于3S技术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草原围栏、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工程措施效果明显,工程区内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退牧还草工程2003-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76亿元,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安排围栏建设任务4503.5万公顷,其中禁牧围栏2216.5万公顷,休牧围栏2201.4万公顷,划区轮牧围栏85.6万公顷;退化草原补播改良970.9万公顷;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10.67万公顷。  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退牧还草工程地面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64%,比非工程区提高12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1.3厘米、3185千克/公顷和2713.5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36.2%、75.1%和84.1%。18县(旗、团场)遥感监测显示,2004年开始实施的工程区目前草原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8.4%。  按照退牧还草工程区划,分别对不同区域的工程建设效益进行了监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61.5%,比非工程区提高14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4.7厘米、2569.8千克/公顷和2410.4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50.3%、45.9%和59.4%。4县(旗)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4.3%。  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29.7%,比非工程区提高9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51.1厘米、2326.8千克/公顷和2238.5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29%、74.1%和73.2%。6县(团场)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7.2%。  蒙陕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55.6%,比非工程区提高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0.2厘米、2804.9千克/公顷和2098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23.3%、56.4%和55.7%。5县(市)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21%。  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81.7%,比非工程区提高15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0.5厘米、4076.6千克/公顷和3418.6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44.1%、101.9%和110.5%。3县(市)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工程区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2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0-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37.7亿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4省(区、市),共安排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343.2万公顷,其中人工草地35.8万公顷,飞播牧草15.6万公顷,围栏封育266.7万公顷,基本草场建设22.7万公顷,草种基地2.4万公顷;牲畜舍饲棚圈1115万平方米,饲草料加工机械2.7万台(套)。  对河北、山西、内蒙古3省(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地面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50%,比非工程区提高16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1.5厘米、2550.6千克/公顷和2459.4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96.1%,89.6%和88.9%;7县(旗、市)遥感监测分析显示,全境平均草原植被盖度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1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28.4%。  监测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3旗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24693.3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6.6%。其中,镶黄旗严重沙化草地约为2708.6公顷,减少了30.7%,二连浩特市严重沙化草地约为589.9公顷,减少了24.7%,苏尼特右旗严重沙化草地约为21394.8公顷,减少了26.1%。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2006年,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在贵州晴隆、德江、威宁和云南巧家4个县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安排建设任务10.7万公顷,其中草地改良5.4万公顷,围栏封育2.8万公顷,人工种草2.5万公顷,棚圈建设78715平方米,饲草机械购置724台(套)。  对贵州、云南两省的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地面监测显示,改良草地工程区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提高7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比非工程区提高78.4%和91.4%;围栏封育工程区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提高5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比非工程区提高36.3%和40.5%。  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发挥了积极的辐射效果。工程项目区和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增收和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有效地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草原地区生态、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草原利用状况  2009年,在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加快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三项草原保护基本制度,通过改良天然草场、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棚圈建设、饲料粮补贴、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等措施,切实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草原利用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截至2008年底,全国草原承包经营面积2.3亿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9%。其中,六大牧区草原承包经营面积1.99亿公顷,占六大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3%。全国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867万公顷,围栏面积6200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9867万公顷。  2009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1.2%,较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其中,西藏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9%,较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内蒙古为25%,上升7个百分点;新疆为35%,下降5个百分点;青海为26%,下降11个百分点;四川为38%,下降1个百分点;甘肃为38%,下降1个百分点。  从牧区、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处于过度利用的草原面积占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草原面积的45.4%。其中,在牧区,42%的草原还存在超载过牧情况;在半牧区,56.4%的草原仍存在超载过牧情况。  草原自然灾害  草原火灾2009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192起,其中草原火警175起,一般草原火灾14起,重大草原火灾1起,特大草原火灾2起,牲畜损失372只,无人员伤亡。火灾受害草原面积24795.4公顷。与上年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59起,受害草原面积增加14899.5公顷,增加150%。与前7年的平均水平相比,火灾发生次数下降51%,受害草原面积减少42%。  从时间看,今年草原火灾主要发生在2月、3月、4月、11月,共发生草原火灾137起,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71%,受害草原面积23969.8公顷,占全国火灾受害草原面积的96.6%。  从区域看,火灾较为严重的是内蒙古、吉林、四川和甘肃四省(区),共发生草原火灾123起,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64%,受害草原面积为24022.1公顷,占全国火灾受害草原面积的96.8%。六大牧区共发生草原火灾114起,占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的59.3%,火灾受害草原面积为22450.7公顷,占全国火灾受害草原面积的90.5%。  从起火原因看,烧荒引起草原火灾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上坟烧纸、吸烟、取暖做饭和玩火,分别占草原火灾次数的27%、14.5%、13%、10%和8%,其它起火原因占草原火灾次数的11.5%,未查明原因占16%。  内蒙古特大草原火灾--2009年4月17日9时44分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发生一起特大草原火灾。起火原因未查明。经统计,此次火灾烧毁草原面积8333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3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无人员伤亡。为扑救此次草原火灾,锡林郭勒盟防火指挥部共组织出动378人、各种扑火车辆128辆、风力灭火机179台。经7小时的奋力扑救,于当日16时30分将明火全部扑灭。  2009年11月5日9时40分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发生一起特大草原火灾。经调查,起火原因为高压线打火引起。经统计,此次火灾烧毁草原面积733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808.3万元,无人员伤亡。为扑救此次草原火灾,锡林郭勒盟防火指挥部共组织出动543人、各种扑火车辆195辆、风力灭火机398台。经12小时的奋力扑救,于当日21时16分将明火全部扑灭。  草原旱灾———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北方草原区旱情严重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内蒙古东南部和中部、陕西和山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市2008年入冬以来仅在今年2月13日出现一次范围较大的降雪,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敖汉旗、宁城县、松山区、红山区、元宝山区、喀喇沁旗、扎鲁特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等旗县出现了严重旱灾。甘肃庆阳市天然草原受灾面积113万公顷,北部4县重旱天然草原30万公顷。定西天然草原受旱面积63.2万公顷,人工草地相对天然草原受干旱影响更为明显,受灾面积11万公顷左右。河北6个半农半牧县(丰宁、围场、沽源、康保、尚义、张北)旱灾严重,牧草根系发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陕西靖边、定边、横山、神木、府谷、榆阳等6县出现了25年一遇的干旱,土壤蓄墒不足,对草原植返青影响较大。  ———盛夏期间我国北方草原遭受严重旱情7月中旬至8月上半月,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导致北方草原发生大范围干旱。内蒙古:全区草原春季返青状况普遍较好,但返青后除呼伦贝尔外,全区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科尔沁、锡林郭勒草原干旱持续时间长,灾情较重。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大部、包头市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草原枯草比例达50%以上。据统计,锡林郭勒盟有7座水库干涸,3302眼机电井出水不足,20.03万人、71.6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严重受灾草原面积达1467万公顷,涉及6个旗市区、14个苏木乡镇、164个嘎查、1.42万农牧户、210万头只牲畜。在遭受严重旱灾的同时,草原虫灾大面积发生,草原蝗虫发生面积达69.8万公顷,危害面积达28.7万公顷,草地螟成虫发生面积175万公顷,危害面积达72.7万公顷。赤峰市遭受旱灾草原面积371万公顷,其中重灾250万公顷,返青后枯死草原面积160.6万公顷。通辽市7个旗县受灾,受灾草原面积244.5万公顷,返青后枯死草原面积121.3万公顷;受灾牲畜757万头,死亡牲畜7.11万只,受灾人口79.7万人,人畜饮水井干枯14460个,饮水困难人数13万人,饮水困难牲畜219万只。  黑龙江:7月中旬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全省35%的草原均受到不同程度旱灾影响,西部松嫩地区部分草原受灾较为严重,其中杜蒙、青冈、齐齐哈尔、富裕、龙江、甘南、泰来等县(市)旱灾严重。据统计,全省草原旱灾面积153万公顷,严重旱灾面积73万公顷,对冬季饲草供应影响较大。  吉林:全省草原受旱面积219万公顷,部分草原地区牧草枝叶出现枯萎干黄,牧草高度、盖度和产量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农田干旱,造成秸秆产量下降30%左右,粗饲料的短缺程度将会加重,对牲畜过冬渡春带来一定影响。  辽宁:7月下旬到8月16日辽宁全省连续20多天无有效降水,辽西北地区达30余天无有效降水,连日气温高达35℃以上,遭受了50年不遇的伏旱。至8月16日,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葫芦岛市以及康平县草原受旱面积达66.7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80%以上,牧草高度平均比常年降低6厘米左右。  山西:今年以来全省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不少地区出现了近50年以来最严重旱情,部分县市出现了去年入冬以来连续200多天无降水的情况。持续的干旱使全省大面积草原发生枯黄,草原虫害大面积蔓延。全省天然草原严重干旱面积273万公顷,人工草地严重受害面积17万公顷。牧草产量、牧草种子产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甚至绝收。  草原生物灾害  草原鼠害2009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4087.2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0.5%,较上年增加11.2%。草原鼠害主要发生在青海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在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新疆、四川等6省(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合计3605.5万公顷,占全国鼠害危害面积的88.2%。  高原鼠兔、大沙鼠、高原鼢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草原鼢鼠、黄兔尾鼠是草原主要危害鼠种,危害面积达2869万公顷,占鼠害危害面积的70.2%。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最大,达到1594.9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的39.2%。  由于2009年春季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3-4月间,出现较为明显的降水过程,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有利于害鼠越冬和早春繁殖,导致2009年草原鼠害有所加重,危害面积较2008年增加11.2%,较近7年平均危害面积增加5.0%。  草原虫害2009年,草原虫害危害面积2076.2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5.3%,较上年减少23.1%。草原虫害主要发生在内蒙古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在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等5省(区)草原虫害危害面积合计1627.1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78.4%。  危害严重的主要种类是草原蝗虫、草原毛虫和草地螟等,危害面积总计1758.9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84.7%。其中草原蝗虫危害面积1352.9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65.2%。  2009年草原虫害总体危害程度较2008年减轻,危害面积减少23.1%,较近7年平均危害面积减少8.1%。其中,草地螟偏轻发生,危害面积182.0万公顷,是2008年危害面积的21%。草原蝗虫发生期提前,危害加重,危害面积较2008年增加16.6%。  草原生态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推进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各地下功夫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草原生态发生了一些趋好性变化。  ──新疆自治区草原生态呈现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开始好转的爬坡起步阶段。工程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9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11.5厘米,提高29%;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991千克;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有所提高。  ──青海省草原生态处在整体恶化势头开始遏制、三江源和环青海湖生态加快恢复的重大转折阶段。生态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比2005年提高23.3%,黑土滩产草量比治理前增长6倍,“江河源”和“气候源”的功能日益增强。  ──甘肃省草原生态处在整体恶化势头减弱、局部明显好转的持续恢复阶段。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植被高度平均增加6.4厘米,提高33%;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1095千克。  ──四川省草原生态处在总体开始好转、局部仍然脆弱的良性恢复阶段。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9个百分点,高度平均增加7厘米,提高54.2%;鲜草产量平均增长近1倍。  ──宁夏自治区草原生态处在全面恢复、总体好转的良性发展阶段。禁牧6年,天然草原产草量平均增长30%,盖度提高25%-50%,“塞上江南”的景象开始显现。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处在整体退化减缓、局部持续改善的稳步好转阶段。鄂尔多斯市禁牧区植被盖度提高50%-70%,高度提高到70-100厘米;锡林郭勒盟西部中度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4%;呼伦贝尔市休牧区牧草高度增加8-10厘米,盖度增加20%,产草量提高20%-40%;北方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主要草原牧区的生态治理效果看,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对策措施  2009年草原监测结果表明,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必须继续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制度,逐步恢复草原植被,促进草原生态修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实现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好三项制度落实,提升草原保护水平要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进程,确保划定规模达到草原面积的80%以上,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对基本草原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要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科学核定,严格实施,尽快扭转天然草原超载过牧的局面。要进一步强化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全面开展中度以上退化草原禁牧和其他草原季节性休牧,认真落实各项补助政策,确保农牧民生产生活不因禁牧休牧受到影响,真正实现“禁得了、退得下、稳得住”。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加快草原建设步伐继续组织实施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治理和游牧民定居等重大工程。要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产业发展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工程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后续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巩固工程建设成效。要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工程政策,扩大工程实施范围,丰富工程建设内容,适当提高工程投资标准。要切实推进《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争取总体规划中的有关工程项目尽快上马,加快草原保护建设步伐。  ———总结试点经验,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打好基础。尽快出台全国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征占用的管理工作,切实依法审核,严格控制草原非农使用。要全面加强草原执法日常监督,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纠。要集中力量查处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特别是开垦草原和非法征占用草原的案件。要进一步强化草原信访案件的查办和督办,切实维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基础实施建设,提高执法监管能力。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有关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执法,树立执法权威。要建立健全草原监测工作体系,强化监测技术培训,加强装备和条件建设,提高草原监测工作的服务效能。  ———做好草原灾害防控,确保草原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全面加强“一案三制”建设,进一步健全草原防火机构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防灾物资储备,不断增强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要认真做好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生物防治比例。推进机械化防治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防治能力。要不断加强抵御草原雪灾和旱灾的准备工作,加快牧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牲畜越冬暖棚建设,增加饲草储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深化草原改革,大力推进草原承包经营要明确草原权属,确认草原土地类型及分布范围,奠定承包基础。要抓好试点示范,规范操作程序,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承包经营。要强化草原承包合同、档案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要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带动草原承包落实。要加快培育生产有活力、销售有渠道、发展有潜力的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公司和农户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充分调动农牧民承包草原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草原承包成果。

西安哪个医院做四维彩超

贵州牛皮癣治疗的医院推荐

治疗皮肤病的医院

贵阳治疗癫痫医院哪家好